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要求我们“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博士后作为青年创新人才的杰出代表,在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事业进步、科学技术研究、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全国人社工作会议强调,要实施博士后重大专项,加大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力度,扩大博士后规模,聚力造就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新的一年,山东人社部门将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博士后工作的重要论述,全面贯彻落实全国人社工作会议的部署要求,以承办第二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为契机,聚焦博士后青年人才引育,深化改革创新,推动政策迭代,强化服务保障,努力推进博士后工作“走在前、开新局”。
聚焦制度创新,夯实博士后事业的基础支撑。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创新博士后管理服务制度,是推进博士后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近年来,针对博士后创新创业特点,山东统筹设计服务保障政策,在吸引博士后来鲁留鲁、加大创新项目支持、推广科研经费“包干制”、设立职称评审“直通车”等方面,推出多项“硬核”举措,有力提升了博士后培养质量。下一步,将面向科技前沿、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大力推进博士后制度创新、集成创新,加快培养、引进一批博士后创新人才,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增添新动力、新动能。坚持以引进海内外优秀博士为重点,强化博士后“引、育、留、用、服”全流程政策“顶格”配置,制定加强和改进博士后工作的具体措施,完善博士后工作体系,助力博士后青年人才向领军人才发展。健全博士后联合招引资源共享机制,稳步扩大博士后研究岗位。全面推广普惠制与竞争性选拔相结合的支持体系,增强服务博士后创新创业的科学性、精准度。健全以支持青年人才成长和科研创新产出为核心的培养评价机制,落实分类评价措施,提高日常管理服务质量。发挥合作导师在博士后培养、考核、留用等环节的主体作用,压紧设站单位综合培养、个性发展工作主体责任,引领博士后体制机制创新。
聚焦载体建设,搭建博士后人才的创新平台。流动站、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成果转化基地,是博士后研究人员科研学术创新、成果转化的基础和载体。山东始终高度重视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完善科研流动站综合培育机制,深化科研工作站、创新实践基地设站方式备案制改革,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园区)建设试点,设立各类博士后平台近1000家,累计招收博士后15000余人,在站博士后数量突破6000人,平台数量和招收规模位居全国前列。下一步,将发挥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基础雄厚的优势,统筹重大发展战略实施与博士后创新创业平台建设,依托重点产业布局高能级博士后引育平台。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创业园区)管理运行机制,引导支持博士后科研成果转化。定期举办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实践基地)合作交流对接会,促成强强联合、强弱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完善博士后平台评估体系,制定常态化与阶段性相结合的评估细则,推行“亮黄牌”“亮红牌”相衔接的结果使用办法,提高博士后平台整体发展质量。
聚焦精准扶持,构建科学完备的资助扶持体系。博士后阶段,是青年人才创新创业的黄金期,迫切需要完善资助体系,支持他们多出成果、多搞转化。2022年底,山东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建立博士后科学基金,集中资源支持发展潜力大、创新能力强的优秀博士后开展研究,扶持创业孵化和科技成果转化,赋予博士后青年人才课题立项、经费使用等方面的主导权,让广大博士后放开手脚、创新创造。下一步,将充分发挥博士后科学基金效能,引领各级财政、各用人单位以及社会资本加大投入,构建科研创新项目、成果转化项目资助扶持体系,让每位来鲁创新创业的博士后都能获得一笔启动资金。扩大省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遴选规模,让博士后科研创新项目得到普惠制支持。建立省博士后创业子基金,形成无偿资助、天使投资、股份合作、担保贷款等全链条的金融扶持体系,扩大来鲁创业博士后综合扶持的规模。加大博士后国际合作交流力度,深入实施引进培养计划专项。对接全省重点企业的科研创新需求,常态化开展博士后来鲁合作“揭榜领题”工作。推动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深度合作,建立联合引进培养资助专项,提高博士后引进培养的层次和规模。
聚焦服务优化,营造博士后发展良好生态。良好的发展环境,是集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青年优秀博士后关注的“关键要素”。近年来,山东始终将优秀博士后作为冲击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的中坚力量,提供顶格服务配置,特别是通过获颁“山东惠才卡”,来鲁创新创业的优秀博士后,能够在全省范围享受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服务,最大限度消除安身立业的后顾之忧。下一步,将以满足博士后创新创业的全链条、全周期需求为目标,创造更多“绿色通道”服务,进一步增强博士后的成就感、获得感、荣誉感。深入推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工作机制,解决博士后人才关心关注的社保、职称、岗位、薪酬、子女教育等“关键小事”。借助省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平台,调动更多社会、市场服务优势资源参与博士后服务工作。提升博士后联谊组织的影响力,定期举办学术论坛、项目对接交流活动,促进融合创新、成果转化。强化典型选树,讲好博士后故事,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博士后发展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