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潍坊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书记刘太福,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井光进,市科技局副县级干部、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周锴,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斌,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立新,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云增忠,介绍我市“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打造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全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5月6日,市委高规格召开人才工作会议,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市委田庆盈书记对做好新时代全市人才工作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潍坊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体现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潍坊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中央决策和省、市委部署,大力实施“人才兴潍”行动,全市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不断优化
在省内率先实施党委书记人才工作项目,创新推行市直部门“管行业就要管人才”工作机制,有效凝聚起齐抓共管工作合力。市委在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作了典型发言。
人才政策体系日趋完备
制定形成了以“人才兴潍”24条为核心的“1+N”政策体系,出台加强重点产业人才支撑的16条措施和13项个性化产业人才支持政策,形成了“普惠性+量身定制”的特色人才制度体系。深化产才融合引领高质量发展做法获评山东组织工作创新奖。
人才队伍规模和素质持续提升
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15.3万人,拥有合作院士180人、国家级重点人才62人、泰山系列人才195人,鸢都系列人才409人,3人入选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3人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和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引进合作的5名高端人才新当选“两院”院士,近两年引进高校毕业生均在6万人以上,高技能人才达到29.56万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荣获金牌数量连续12年全省第1。
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提档升级
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建成启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光刻胶省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成投用,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深入推进。
人才发展环境持续向好
创新实施校地合作“双百行动”、科技攻关“揭榜挂帅”,设立“人才潍坊伯乐奖”,深入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累计发放大学生生活补贴、购房补贴4.65亿元,支持力度全省领先。3项工作获评全国人才工作优秀创新案例,数量居全省首位。
全市 人才工作
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潍坊市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紧围绕“打造特色人才集聚高地,高水平建成人才强市”一个目标,突出“构建具有潍坊特色的人才集聚雁阵格局”一个牵引,实施“产业人才集聚、高端平台支撑、人才生态优化”三大行动,强化人才引育创新,努力在人才工作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全省前列,为实现“一二三”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到2025年,全市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100万人、高技能人才32万人、农村实用人才35万人;引进培育并重点支持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1000名以上;新增高校毕业生25万人以上。重点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加快构建“1+4+N”
人才集聚雁阵格局
“1”,就是打造重点产业人才集聚示范区。突出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两大主业”,聚焦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人才“硅谷”、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中心。“4”,就是建设4个高端人才集聚先行区。支持4个市属开发区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方面先行先试,完善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探索人才管理服务新模式,着力打造科技领军、海洋应用、对外开放、生态农业等高端人才集聚先行区。“N”,就是建设N个特色产业人才集聚高地。支持12个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建设产才融合的孵化器、产业园、科创园,培育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力强的产业人才集聚“小高地”。
二、实施产业人才集聚行动
围绕服务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着力打造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顶尖人才、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卓越工程师、高技能人才、乡村振兴人才、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人才等8支一流人才队伍。 一是突出抓好精准引才。建立“十大产业”人才需求动态调整、定期发布制度,采取“产业专班+企业”形式常态化走进大院大所,深入推进校地合作“双百行动”,深层次对接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端专家人才。实施青年人才来潍留潍回潍“3V”计划,开展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每年新引进高校毕业生5万人以上、博士硕士4000人以上。组织开展“潍才回归·春晖行动”,广泛吸引潍坊籍在外专家人才报效桑梓。 二是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深入推进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省部共建,定期举办国际人才周、国际人才创业大赛,优化海内外引才联络站点布局,聘请一批引才大使,拓宽海内外人才引进使用渠道。 三是强化人才自主培育。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优秀青年企业家和民企接班人培育行动,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支持驻潍院校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加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产业卓越工程师培养。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定期举办职业技能大赛,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
三、实施高端平台支撑行动
聚焦提升人才吸引集聚力,着力打造一流的人才引领型平台载体。 一是培育一流创新型企业。量身定制个性化人才政策,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和磁悬浮、光刻胶、先进光电芯片、预制菜等重点领域“一业一策”精准支持,加快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 二是打造一流科技创新平台。按照“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规划思路,支持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创建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高标准建设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潍坊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磁悬浮产业研究院等,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800家以上。 三是培育一流创业孵化平台。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行动,建设一批市场化主导的创业载体和“众创空间”。到202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在孵企业数量达到1000家以上。 四是加强一流职教高地和驻潍高校建设。深入推进省市共建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实施驻潍高校校地融合发展提升行动,支持优质高职院校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支持职教集团加速发展,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到2025年,驻潍高校总数达到23所以上。
四、实施人才生态优化行动
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建设“人才潍坊”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推出潍坊“人才码”,实现“无形认证”“政策找人”;建设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扩大“鸢都惠才卡”发放范围,推动人才服务标准化,解决好人才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关键小事”。实施人才环境打造推介专项行动,推进人才驿站、人才公园、国际人才社区建设,设立潍坊“人才日”。开展城市形象宣传塑造活动,全方位展示潍坊,促进海内外人才了解潍坊、向往潍坊。
《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潍坊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对全市现行人才政策进行了系统梳理,一些经验做法上升为政策规定,政策体系更完善、覆盖面更广、含金量更高,是做好新时代全市人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实施意见》包括构建特色人才集聚雁阵格局、打造一流人才队伍、创新实施人才引育机制、打造一流平台载体、构建一流人才制度体系、打造一流人才发展生态等八个方面,共30条。从5个方面介绍了重点政策。
一、顶格支持高端人才创新创业
对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顶尖人才,“一事一议”对接引进,按需创设新型研发机构、量身定制实验室,给予最高500万元生活补贴、5000万元项目资助、1亿元政府性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对聘任院士、合作院士分别给予最高300万元、100万元生活津贴。对鸢都产业领军人才创新类、创业类人选分别给予最高100万元、800万元经费资助。在鸢都学者建设工程中新增青年专家项目,每人给予20万元经费支持。对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入选国家级、省级重点人才工程的,在国家、省给予相应补助基础上,市级再给予最高200万元支持,三级叠加补助最高可达700万元。
二、大幅提升青年人才支持标准
为更大力度吸引集聚青年人才,进一步加大生活补助、购房补贴等支持力度。如,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本科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分别由原来每月3000元、1500元、500元,提高到每月6000元、2000元、1000元补贴。新引进的博士、硕士、本科生(预备技师)、大专毕业生(高级工)分别一次性给予30万元、10万元、7万元、2万元购房补贴。1名博士生活补助和购房补贴共计可达51.6万元,夫妻双方均为博士的可叠加享受,支持力度在全省是领先的。同时,专科(高级工)及以上毕业生可申请租住各级人才公寓,博士2年内免租金,其他类别人才的租金最高可减免70%。
三、强化企业家和用人单位引才育才激励
对评选的优秀企业家给予最高500万元奖励。对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授予“人才潍坊伯乐”称号,给予最高50万元奖励。对我市作出突出贡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与全球前200名和国内“双一流”高校合作定向培养人才的,按照每名博士10000元、硕士5000元、本科3000元的标准,给予用人单位培养经费补贴。对新引进海外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成效突出的用人单位,给予最高50万元的一次性工薪补助。
四、支持平台载体做大做强
给予“十大产业”专班、行业领军企业、重点园区、重点新型研发机构、当年度新上市企业等鸢都产业领军人才配额支持,专项用于引进急需紧缺的省外海外高层次人才。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分别给予200万元、40万元奖励。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和创新领军企业等分支机构来潍落户或设立研究院的,在资金支持、科技计划实施、人才政策落实等方面享受市内机构同等政策。绩效评价优良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给予最高30万元和15万元的奖励。经认定的现代产业学院按实际投资额的50%给予建设奖补,最高500万元。
五、增强人才制度活力
把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为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增强人才体制机制灵活度和人才政策开放度。比如,满编超编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可申请使用“周转池”编制办理入编;支持校地联合引才育才用才,推行高层次人才“创新在高校、干事在企业”的“双落户”制度,对龙头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新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可按规定程序聘用为高校、科研院所正式编制人员。优化人才配额制、举荐制,推行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制”“技术总师制”“赛马制”“军令状”等,对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引领领域创新和行业发展的,通过股权投资、鸢都产业领军人才配额等方式给予支持;对特别重大的项目“一事一议”给予支持。
下一步,潍坊市将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潍坊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充分发挥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凝聚各级各部门工作合力,发扬“严真细实快”工作作风,强化人才引育创新,加快打造特色人才集聚高地,为实现“一二三”目标、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齐鲁晚报记者提问
教育承担着人才培育重任。如何发挥教育系统优势,创新制度机制,培育集聚适应现代化品质城市建设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市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井光进答
人才是第一资源。潍坊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3229所,在校生187.36万人。其中,驻潍高等院校21所、中职学校33所,全日制在校生37万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加快实现“一二三”目标,必须发挥好教育系统优势,加快人才培育集聚,走好人才强教、人才强市之路。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创新引育机制,加速教育人才队伍扩量提质。我们将坚持先人后事、人才强教理念,用心用情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支持工作,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 一是建立优质师资引进机制,加大对“双一流”院校、部属师范院校优秀毕业生引进力度,到2025年,全市中小学教师中拥有硕士、博士学位人数10000人以上。 二是开展教育人才培育两大行动。组织实施鸢都杏坛英才评选计划,建立重点人才工程后备人选推介机制;实施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用三年时间培养百名校长领军人才和千名学科领军人才,夯实教育高质量发展人才基础。 三是开展“一县一品牌、一校一项目”人才提质增效行动,打造“百千万英才校友潍坊行”人才品牌,丰富完善潍坊籍校友资源库,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来潍回潍就业创业。
二、打造职教高地,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我们将把握省市共建山东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示范区机遇,保持职业教育走在前、干在先,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一是深化产教融合,做大做强潍坊市产教融合研究院,常态化举办潍坊市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对话会,争创5个国家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布局建设现代产业(企业)学院20所。 二是支持职教集团加速发展,重点建设4所高水平高职院校、9所高水平中职院校,支持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围绕区域主导产业,组建实体化运作的职教集团,实现人才链和产业链的有机衔接。 三是完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健全“校、市、省、国家”四级大赛机制,教师教学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持续提升,继续保持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领先地位。
三、支持高校建设,搭建校地校企人才对话平台。我们将创新平台—行动—机制三大载体,全方位全链条构建校地企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是着力打造一流人才平台,支持潍坊医学院建设高水平医科大学,支持潍坊学院转型创建山东技术师范大学;支持驻潍院校聚焦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布局200个骨干专业,设立卓越工程师培养创新实验班,建设一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专业,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的高水平创新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 二是开展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优化引才政策、强化服务激励、挖掘岗位资源,力争2025年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率达到40%以上。 三是建立驻潍高校校地融合发展双向评价机制,将毕业生留潍率、成果在潍转化率、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布局匹配度等纳入驻潍高校服务地方评估指标,驻潍高校围绕县市区对高校的支持力度、服务环境等要素开展年度评价。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全方位引进、培育、用好人才,为推动高质量高速度发展、建设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贡献教育力量。
山东商报记者提问
如何加快集聚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为推动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品质城市建设提供科技人才支撑?
市科技局副县级干部、市外国专家局局长周锴答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才是创新第一资源,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近年来,市科技局深入实施人才兴潍战略,入选国家、省级人才数量等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科技人才支撑。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技术、平台、企业、人才”一体化推进,力争科技人才工作实现新突破。
一、引育一批创新人才,打造人才高地。深化人才“引、育、用、留”机制,瞄准国际前沿,聚焦制约产业发展瓶颈,依托重大项目、重大创新平台、新型研发机构等“一事一议”引进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顶尖人才,到2025年,新引进有重要影响的科学家和顶尖人才50名以上。围绕“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坚持国内与海外并重,大力引进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带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高水平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聚焦人才使用,拓宽培养渠道。通过“揭榜挂帅”、外出“点对点”招才引智等方式,面向海内外集聚人才资源。全年开展“名校直通车”—走进西安交大、“百院千企”创新对接会等产学研协同创新对接活动6次以上。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协同创新中心、离岸创新基地,就地延揽高层次人才。到2025年,新引进外国专家500人以上,重点支持引进外国专家智力项目100个以上。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在市科学技术奖励中设立科学技术青年奖,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同等条件优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担重大科研项目、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二、搭建一批创新平台,打造人才“强磁场”。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定位、重点推进、注重绩效”原则,形成国家、省、市梯次合理、优势互补的创新平台体系,加快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现代农业山东省实验室、先进光电芯片研究院、磁悬浮产业研究院、SDL科学实验室等重大平台建设,推动潍柴雷沃争创国家重点实验室、歌尔打造省虚拟现实重点实验室。深入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按照抓大促小,梯次推进原则,推动企业建平台、引人才。对引才育才成效突出的科技创新平台,市财政给予最高50万元人才工作经费支持。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联合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以实体平台和研发项目为纽带开展产学研合作,壮大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年内力争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总量达到2500家,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50家以上、总量达到1600家。
三、坚持改革攻坚,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坚决破除“四唯”现象,科学设置人才评价周期,加快健全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分类评价体系,进一步向用人主体授权,为人才松绑。推行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制”“技术总师制”“赛马制”“军令状”等。在现有潍坊学院等4个单位基础上,进一步扩大经费“包干制”实施范围,下放财政科研项目直接费用预算调整权给项目单位,切实为科研人员解绑减负。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明确科技创新容错认定程序,鼓励科研人员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潍坊广电报记者提问
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主力军。请问,我们将如何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以人才引育创新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市工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斌答
企业是人才引育、创新创造和成果转化的承载主体,企业做好了,才能给人才提供更充分的支撑,创新创造实现成功转化又能推动企业发展,最终形成良性循环。潍坊企业已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人才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挥人才引领作用,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全市制造业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一、强化链式集群,打造产业人才聚集示范区。瞄准科技前沿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推进“链长制”改革、产业集群发展与人才引育紧密结合,为产业发展打造智力支撑。围绕动力装备、汽车制造、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等“5+10”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大力实施“人才+”行动,完善“链长制”工作机制,实施产业链建链补链行动计划,“一链一策”、逐链突破,推动产业“链式”发展。推动产业人才向园区集中,不断提升产才匹配度,加快建设深圳(潍坊)科技工业园、潍柴国际配套产业园、歌尔光电产业园、千亿级磁悬浮产业园等重点园区,推动园区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到2025年,引进集聚700名以上科技领军人才及创新团队,打造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人才集聚中心。
二、强化优质企业培育,做强人才引育载体。优质企业是引才聚才用才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通过不断强化政策激励和精准培育力度,形成了专精特新、小巨人、隐形冠军、制造业单项冠军梯次培育发展的格局。目前,我们正在制定出台优质企业培育专项扶持政策,实施优质企业“千百十”梯次培育工程,分别围绕领航企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加大培育支持力度,在人才工程遴选、人才补助等方面给予倾斜。到2025年,全市省级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瞪羚企业、“专精特新”企业达到500家以上。选树一批人才强企典型,引导企业重视人才工作,实现人才引领,科技强企,帮助创新型中小企业加速成长为重要创新策源地。通过加强产学研交流、密切产业链协调、突出成果转化、制定精准支持政策等举措提升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等创新平台水平,提升人才承载能力。比如,对新认定的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由同级财政分别给予40万元奖励。
三、强化企业家培育,凝聚创新发展领航力量。企业家是企业的统帅和灵魂,是改革创新的重要力量。下一步,潍坊市将聚焦重点产业发展,进一步发展壮大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开展“企业家日”系列活动,开展潍坊市优秀企业家评选。实施企业家素质提升行动,健全企业家培训体系,加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产业链骨干企业负责人培训力度。实施优秀青年企业家和民企接班人培育行动,实行青年企业家培养“导师制”,建设潍坊企业家学院,培养引领产业发展的新一代年轻企业家。依托知名企业和重点项目,采取高薪聘用、技术入股等形式,加大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引进力度。到2025年,培养40名以上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培养200名以上经营业绩突出、国内知名的企业家,培养1000名以上富有创新意识、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的企业家。
潍坊日报记者提问
当前全国都在争抢人才,近年来我市从“引、育、留、用”等多方面,为各类人才订制了一大波利好新政,释放强劲人才“引力”。请问人社部门在推动人才引育创新方面有哪些务实举措?
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刘立新答
近年来,人社系统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持续深化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人才激励机制日趋完善、人才引进力度持续加大、人才队伍逐步壮大、人才作用发挥持续增强,为经济社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智力支撑。下一步,在推进人才引育创新方面,我们将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
一、大力实施青年人才引进计划。 一是突出抓好精准引才。全面摸排全市人才需求,分类编制人才需求目录,建立动态调整、定期发布制度。设立海内外人才工作站,招募“校园引才大使”,每年组织“才聚鸢都”系列精准引才活动40场以上。 二是实施青年人才来潍留潍回潍“3V”计划。提档升级高校毕业生来潍留潍回潍就业创业政策体系,开展驻潍高校毕业生留潍专项行动,实施青年见习计划,开展外地学子体验潍坊企业行动,着力提高毕业生留潍率,每年引进高校毕业生5万人以上,博士、硕士4000人以上。 三是加大高层次人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博士后平台建设,强化博士后创新创业支持,每年评选潍坊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0名。对符合条件的新进站博士后研究人员按实际在站月数给予每人每月5000元生活补助、期限最长为2年,出站留潍或来潍在企业工作的博士后给予每人2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
二、培养壮大高技能人才队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深入实施“技能兴潍”行动,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技工教育。发挥全市16所技工院校优势,广泛吸纳重点企业和科研机构,探索技工教育集团化发展路径,进一步打造服务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争创山东省技工教育优质校、优质专业群,打造一批国家级、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或技师(名师)工作站,每年培养高技能人才1万名以上。 二是创新推进蓝领人才培养。开展“金蓝领技师(高级技师)”“青年技师素质提升计划”“企业新型学徒制”三大培训项目,定期开展“才聚鸢都·技能兴潍”职业技能大赛。对企业职工参加相关培训,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的,分别给予个人1500元、2000元的一次性培训补助。对获得世界技能大赛、国家级技能大赛奖励的个人(团队),按获奖层次给予2万—50万元奖励。 三是激发技能人才活力。全面推行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畅通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贯通发展通道,稳步扩大企业特级技师评聘试点。企业生产一线技能高超、业绩突出的职工,可根据有关规定破格申报技师或高级技师职业资格。
三、优化高层次人才发展生态。 一是推动人才发展体制创新。持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推进基层职称制度和卫生职称“双自主”改革,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人才,按照有关规定直接纳入职称评审“直通车”。落实高校、科研院所绩效工资动态调整机制,对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实行绩效工资倾斜、年薪制、协议工资制等激励方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是推进创业平台建设。加强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建设,推动人力资源传统领域基本服务持续壮大、现代领域专业服务快速发展;深入推进潍坊留学人员创业园部省共建,构建留创园“1+N”管理运营体系。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园,市财政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资助。 三是提升人才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绿色通道、窗口服务、专员服务、鸢都惠才卡“四位一体”人才服务体系,组建高层次人才服务联盟,打造“一站式”网上服务平台,推动实现普惠性政策“无形认证”“政策找人”服务。
潍高网记者提问
众所周知现代农业是潍坊的品牌和名片,请问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潍坊市在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有什么实招、硬招?
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云增忠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要吸引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近年来,我们围绕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持续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引育服务保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下一步,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力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集聚地。聚焦国家农业开放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依托北京大学现代农业研究院、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全国畜禽屠宰质量标准创新中心,到2025年吸引集聚300名以上全球农业高端人才,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现代农业产人才“硅谷”。抓好“农业智芯”生产与农业智脑研发应用,推进与中国农机院、百度、中国农大设施农业标准应用联合实验室与园艺作物智能化生产联合实验室项目落地;聚焦种业创新、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农业标准制定、预制菜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等领域,支持县市区布局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大力培养招引农业农村高科技领军人才,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集聚高地。
二、加强乡村科技推广人才培育。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要求,深入推进实施“农业科技展翅行动”。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提升工程,以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负责人为重点,培养一批新时代科技型乡村企业家,推进“农业人才技能培训”项目落地潍坊,年内培训不少于5000人次。创新开展“百名专家联牧场、产教融合助振兴”和“千人联千社、培育新主体”“百千”科技支农工程,将新技术、新模式带到万千农户。
三、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鼓励农民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遵循新型职业农民专业技术人员成长规律,全面推进新型职业农民职称评定制度。发挥职业院校优势,以山东(寿光)农村干部学院、潍坊职业农民学院、潍坊创业大学等为依托,积极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农民人才培育基地。利用市县11处农广校专业化师资和体制化配置优势,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和引领带动型农民实施“分类培育”,采取“菜单式”培训、“模块化”教学、“准军事化”管理等手段,进行农学结合、工学交替、学时累进模式“分段培养”,年培训高素质农民5000人以上。通过深化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面向农村新生劳动力、农业技术骨干、回乡创客等人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职业技能、就业指导等多层次培训。年培训农村实用人才10000人以上,力争2025年全市农村实用人才达到35万人。
四、突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育。抓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乡村工匠等方面的人才培育,不断壮大新一代乡村企业家和创业能人队伍。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持续开展“村村都有好青年”选培工作,每年选拔潍坊乡村之星不少于50人。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争做乡村振兴之星、争当带动致富标兵”活动,树立乡村之星“为农、带农、富农”良好形象,发挥示范带动致富效应,年内形成30个“双争”活动典型案例。